受有关单位委托,我公司对有缺陷的柱提出如下加固处理方案,经原设计单位建筑设计院复核计算,并由业主会同有关单位审核确认后,将由我公司进行结构加固施工处理。
一、柱加固依据
1.(质检报告);
2.楼《结构施工图》,韶关市房屋建筑设计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XX);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XX),20XX年版。
二、柱加固施工方案及要点
2.1、柱加固施工方案
柱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按国家规范要求实际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85%设计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结构可不作加固处理;混凝土抗压强度低于C15混凝土结构不宜做包钢加固处理;考虑本工程柱混凝土为小范围强度不足,可用“回弹法”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数值作为柱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加固参考值。
2.2、柱加固材料及施工工艺
1.柱局部置换混凝土法加固处理
(1)加固前对柱加固施工楼层的下两层进行整体可靠支撑,确保结构安全。
(2)由上而下分层施工,每次错位施工且不超过30%的该层框架柱。严禁相邻框架柱同时施工。每处施工的柱须在该部位的支撑安装好后方可开始凿混凝土。
(3)柱四面分别按四分之一对应边长比例(可根据计算调整)凿除,将混凝土表面打掉棱角,同时除去浮渣;尽量采用人工凿除,严禁用冲击钻横向凿除混凝土。
(4)柱主筋不变,采用与原柱相同的箍筋加密箍筋为@100,并对箍筋采用封闭焊,单面焊10d。
(5)将原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浇筑混凝土前用纯水泥浆对表面进行处理。
(6)安装模板,用C35混凝土浇灌柱被凿除部位。
(7)模板搭设、钢筋安置、新混凝土浇筑和养护以及钢筋的搭接锚固等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8)加强观测,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
(9)新混凝土养护完成后,把需用碳纤维加强的表面打磨平整,干燥后围贴碳纤维布加固约束新旧混凝土界面附近,使之成为整体。
3.柱局部置换混凝土法加固理论计算方法
与原构件相比,置换加固用的新混凝土和新加的钢筋存在着应力滞后,其滞后程度与加固施工时原构件的负荷水平相关。在进行加固构件承载力计算时,应视具体情况对置换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进行折减。加固施工时,原构件的负荷越大,置换部分的强度折减越多,即强度利用率越低。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XX)的混凝土置换计算式6.2.1,柱局部置换的计算方法建议采用以下近似算法。
(1)轴心受压柱
对轴心受压柱,置换法的正截面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GB50367-20XX(6.2.1)
式中,N为构件加固后的轴向力设计值;为受压杆稳定系数,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值采用;,分别为原构件混凝土和置换部分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和分别为原构件截面扣去置换部分后的剩余截面面积和置换部分的截面面积。
(2)偏心受压构件
对偏心受压构件其正截面承载力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①.当压区混凝土置换深度hn>xn时,按新混凝土强度,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②.当压区混凝土置换深度hn≤xn时,其正截面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6.2.2-1)
(6.2.2-2)
式中,N为构件加固后的轴向力设计值;为构件置换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为原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为加固后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为受压区混凝土的置换深度;为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受压区边缘的距离;为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置换混凝土形心的距离;为纵向受拉区钢筋合力点至原混凝土部分形心的距离;、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为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为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
三、柱加固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3.1材料质量保证
1、所有材料采购由公司派专人(材料员)统一采购,所有材料必须具有生产厂合格证,且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
2、所有工程材料的性能必须满足设计和工程施工要求。
3.2管理措施
为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严把质量关,施工管理上应采用相应措施:
⑴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高效、有序的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形成技术负责人质量总负责、质量检验工程师专职监察的内部质量监督和业主的质量监理控制相统一的组织保证机构,实行各单项工程和施工工序、工艺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质量责任制,使施工质量落实到人头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开工,分兵把关,层层负责。抓好科学管理,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使业主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更好监控。
⑵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认真执行材料进场检查、抽样检验制度,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场,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保存验收等方面把好施工材料的质量关。
⑶加强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在施工的全过程中,树立“质量安全第一”的思想,在确保施工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求进度、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