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加固应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地基荷载能力,深入挖掘地基潜力,采用简单的结构方法,尽量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坑静压桩法、石灰桩法、注浆加固法。
一、地基加固原则
1.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地基荷载能力
加固现有建筑时,现有建筑的设计材料和计算书可能不完整,地基的承载能力可能不合乎相应要求。一般,加固建筑上部结构时,就会增加地基荷载。
假如建筑加固改造后仅超过地基允许承载力的5%-10%,则只需考虑加强和调整建筑上部结构的刚度,无需进行地基加固。
2.深入挖掘地基潜力
假如现有建筑基础良好,地质条件良好,应充分发挥地基汇编和基础的潜力。如考虑地基承载力的深度和宽度修正,考虑建筑物对地基的长期压力,提高原地承载力。
3.坚持采取简单的结构措施
假如地基的抗滑能力不能满足相应的要求,应在地基下增加防滑脚趾;在基础旁边设置坚固的刚性地板;在相邻地基之间设置幕梁,将水平剪力分担到相邻基础上。
4.尽量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
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加强墙体刚度,可增强结构间的工作能力,有助于避免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二、地基加固的方法
1、锚杆静压桩法
a、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的加固。
b、锚杆静压桩是利用锚杆的抗拔力将预制桩或钢管静压入土体内,通过桩承载力提高原地基承载力,当原承台承载力不足时应加固,也可设悬挑梁或抬了作为压桩的承台。
c、可采用钢材,对钢筋混凝土桩宜采用方形,边长为200~300mm;桩长每节宜为1.0~2.5m。
2、树根桩法
a、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修整、地下铁道的穿越等的加固工程。
b、树根桩直径宜为150~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布置可采用直桩型或网状结构斜桩型。
3、坑式静压桩法
a、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
b、桩身直径宜为150~300mm的开口钢管或边长为150~250mm的与之钢筋混凝土方桩。
4、石灰桩法
a、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松散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或饱和黄土等地基及基础周围土体的加固。
b、由生石灰和粉煤灰(火山灰或其他掺合料)组成,生石灰氧化钙含量不低于70%,含粉量不得超过10%,含水量不得大于5%,最大块径不得大于50mm。常用配比1:1、1:1.5或1:2,提高桩身强度也可掺入水泥、砂和石屑。
c、石灰桩法的加固作用:
(1)成孔挤密——杂填土中,粗颗粒较多,挤密效果好;粘性土中,渗透系数小的,挤密效果差。
(2)吸水作用——1kg纯氧化钙吸水0.32kg,石灰桩吸水65%-70%。
(3)膨胀挤密——吸水膨胀,在压力50-100kPa下,膨胀量20%~30%。
(4)发热脱水——1kg氧化钙产生280卡热量,桩身温度200~300℃。
(5)离子交换——软土中钠离子与石灰中的钙离子发生交换,改善了桩间土的性质,在桩身表层形成强度很高的硬层。
(6)置换作用——软土被强度较高的石灰桩取代,增加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幅度与桩身强度和置换率有关。
5、注浆加固法
a、适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
b、分渗透注浆、劈裂注浆和压密注浆。
c、渗透注浆:浆液将土中的自由水和气体排挤出去,通过充填裂隙或空隙,胶结周围土体,形成较密实的固化体,从而提高土层的抗压强度和抗渗性。渗透注浆不会引起土体体积大的变化。当地层为砂层、卵石层、碎石土等第四系地层(渗透系数大于10-4cm/s)时,宜采用渗透注浆方式。
劈裂注浆:浆液在较高的压力下,注入到孔隙率较小的地层中。浆液在高压力作用下,沿地层的结构面产生劈裂流动,在地层中形成脉、网状分布。不规则的脉、网状固结物和由于浆液压力而挤密的土体构成复合地层,从而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和止水能力。当地层为粘性土地层、埋深较大、渗透系数较小(小于10-5cm/s)
时,宜采用劈裂注浆方式。
压密注浆:采用有一定稠度或速凝型的浆液,通过压力对土体产生压密效应,从而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其固结体在土体中一般呈似球体或块体状分布。
d、注浆孔间距1.0-2.0m,劈裂注浆的压力在沙土中,宜为0.2-0.5MPa;粘土,宜0.2-0.3MPa。对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塌落度宜为25-75mm,压力1-7MPa;塌落度小取上限值。